扶贫之三 | 《扶贫周记》为什么能感动三位部长?记者应该怎样做好“体验式”新闻?
扶贫记者帐篷搭在人畜混居的贫困户家空地上。最尴尬的是,有时蹲点的农家还没有厕所。
2017年, 《聚焦三农》记者周玉和同事们全年蹲点国家级贫困县广西田东县,拍摄纪录片——《扶贫周记》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中宣部部长黄坤明,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,中宣部副部长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先后对广西田东县给《扶贫周记》摄制组的感谢信作出重要批示。
下面是周玉自述扶贫采访的蹲点故事。
《扶贫周记》拍什么?节目风格是什么?
没有哪一次像这次一样,接到采访任务后那么兴奋。兴奋的是,在国家脱贫攻坚战役中,作为一名新闻记者,我能在国家脱贫攻坚主战场,亲眼见证脱贫重要的时刻。同时,也有一种压力,改革开放以来,有7.1亿贫困人口摆脱贫困,如何展现国家的扶贫决心和投入,如何表达脱贫攻坚的举步维艰?
《聚焦三农》扶贫节目以前拍得不少,但是,“周记”是以记者名字和风格命名的一个系列片,我应该怎么锁定这个系列片的风格和特点?
在我的心里有一点是明确的,那就是《扶贫周记》必须遵循“真实、真诚、真心”这个宗旨。真实的新闻事实,真诚的记录态度,真心的俯下身子,做到这“三真”,《扶贫周记》就把握住了根本。
记录移民搬迁、产业发展,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,需要我们投入整年度精力来关注。通过蹲点拍摄,立体式、全方位呈现扶贫攻坚战役中的复杂与艰辛。
《扶贫周记》既要解读国家扶贫政策,又必须适合电视画面表现,适合大众传播。我们了解情况后捋出来五个方向:移民搬迁、产业扶贫、第一书记、教育扶贫、文化扶贫。
第一季 《扶贫周记》,先制作完成了三期,交给制片人审片。没想到,她说第一句话就给我整蒙了,她说,你这就是扶贫纪录片,没有特点,不是“扶贫周记”风格。我说,《扶贫周记》啥风格?她说,你光“扶贫”了,“周记”呢?我马上明白了,是呀, “周记”呢?“周玉”呢?
接着,制片人提出第二个问题,你这是蹲点吗?我说,是呀。她说,你咋蹲的?我说,就是住在宾馆,每天往返拍摄地点。她说,那是浅蹲,你得深蹲呀。我想,蹲点还有浅蹲、深蹲。
什么是深蹲呢?她说,你得住到贫困户家里呀。我们就拿起帐篷深蹲去了。
这次制片人给我们摄制组增加人力,原来就是我和一个新来的摄像荆诚,这次派出我们的摄像大腕刘树文、航拍摄影师李建广,人员增加了一倍呀,五月初又出发了。
第一季中第一集,“大山深处有人家”,我们就住到了一个瑶族村A级贫困户兰绍忠家。经过他们的允许,我们搭起帐篷,帐篷比他家的房子矮两尺,离门口就一米的距离。
由于他家是人畜混居,房子是架起来的,底下养猪养羊养鸡,味道可想而知。每天空中无数小飞虫盘旋,地下蚂蚁老鼠穿梭。我一张嘴采访,一群飞虫呼一下就过来了往嘴里钻。
记得最尴尬的是一次是上厕所,他们家没有厕所。我就找了一棵大树,一个大叔估计四十多岁,看见我在大树那转悠,两眼发直看着我,怎么等他也不走,僵持了十多分钟。后来我就做了一个蹲的姿势,哦,他明白了,转身走了。
最困难的是晚上。有一天夜里刮风下大雨,我们怕设备淋湿,他们家房顶都漏雨,帐篷里的被子都湿了,我们也实在没办法待下去,晚上八点多紧急撤离,这一次真正体验到了近似原始的生活。
有人问我,你们搭帐篷是不是在作秀?
我想说, 《扶贫周记》的风格就是记录对象的同时也记录我们自己。贫困的生活足够生动,我们不需要秀。
从兰绍忠家的生活状况,我们了解了一个词“直过民族”,就是他们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,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,几乎“一夜之间”跨越了数千年的历程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,全面实现小康,一个民族都不能少。我们蹲点就要蹲这样的 “直过民族”贫困的少数民族人家。
说说我的搭档摄像荆诚。他是我们新招的大学生,刚来不到一年就拍《扶贫周记》。这孩子非常能吃苦,整天扛着三十多斤的大机器,走山路,大石头路,特别难走。荆诚对自己要求很严格,对画面有很多设计想法,画面拍出来很讲究。盛夏酷暑,荆诚脸上起了都是红红的大疙瘩,胳膊都晒爆皮了,起了密密麻麻的小白点,一挠就破了。
第一季五集播出后反响不错,平均收视份额1.14。有观众留言说,现代社会,没有看到这么穷的人,那么原始的生活状态。
第二季我们本打算拍一期入户调查搬迁意愿的节目,名字叫“故土难离瑶家人”,我们选择了最艰苦最贫困的长沙屯开始拍。先拍最难走的,再拍好走的,就想记录他们是怎么生存的。
蹲点的生活有苦有乐,领着两个九零后的大男孩,我的角色就像妈妈,早上起来煮粥,大米生虫子筛出去,每天晚上喝白米粥。没有卖菜的,吃榨菜,老吃不行呀,到学校后院找到了南瓜。南瓜吃完了,后来老乡告诉我们南瓜叶也能吃。
手机没信号,几乎是与世隔绝。最煎熬的是晚上睡在操场时。 天气太热,两个同事睡不着,把帐篷搬到一个活动室。我一个人睡操场那不吓死我,我想跟他俩一起挤,他俩穿得太少,把门锁死不让我进。
后来,我把帐篷搬到教师宿舍一块空地,床上都是蚂蚁和跳蚤不能睡,只得整夜与老鼠相伴。每天晚上,新来的编导张浩然用凉水把毛巾弄湿,贴在肚子上睡。
吃得也没有什么营养,没有主食,出去拍一天,饿得饥肠辘辘。我还好,两个同事饿了也不敢说,可是每当我们回来看素材时,三个人又都兴奋起来。
两次晕倒又苏醒
第一次,拍摄产业扶贫,火龙果变致富果,我们白天夜里跟拍。第五天,天气特别热,预报38度,估计中午得40多度。那天特别奇怪,早上晴空万里,中午突然降雨,一阵雨过后又晴天。灼热的太阳,烤得人很不舒服,火龙果园里热气腾腾,刚刚采访完,走到地头,我感觉上不来气,一下子就晕过去了。
摘火龙果的农有经验,用斗笠帮忙扇风。后来张浩然告诉我,我当时脸色惨白,晕厥了大概一分多钟,醒了后迅速被送进医院。
住院的时候,荆诚问我要不要告诉制片人,我说千万别说,过了两天感觉身体基本恢复,晕倒这事就瞒下来了。
第二次,我们蹲点的龙邦村,是当地最贫困最偏远,自然环境最恶劣的瑶族村。我说,我能忘了全世界也忘不了龙邦村。村里贫困人口占80%,全村有9个自然屯,6个是深度贫困的,大部分不愿意搬出来,但年底龙邦村要整村搬迁。
我们本打算拍摄一起入户调查搬迁意愿的节目,名字叫“故土难离瑶家人”。我们第二次搭起帐篷住在龙邦村小学,我们选择了最艰苦最贫困的长沙屯开始拍,先拍最难走的,再拍好走的,就想记录他们是怎么生存的。
八月的山区,骄阳似火,闷热的天气没有一丝凉风,羊肠小道上都是野蛮的石头。走了三个多小时后,我双手抽搐,腿不听使唤,晕倒在玉米地。
同事荆诚和张浩然看我不省人事,立即跑过来,荆诚看我手抽搐的厉害,怕我中风,掰开我的双手不停地按摩,嘴里念念有词。我后来看素材,他说,姐,千万别睡着,静静躺一会,休息休息就好了。张浩然按住我的人中,然后打开雨伞为我扇了半个多小时风。
不知道过了多久,我有了意识。村民们说,我们这里有人突发疾病,要么挺过去,要么死在大山里。村支书说,要村医来也得三个多小时,村民们要找担架把我抬出去。大家煎熬了一个多小时,村民从家里拿来香喷喷的玉米糊给我们喝。荆诚说,那是他喝过的最香的玉米糊。
补充了能量,我感觉自己能起来行走,村民们轮班架着我走了两个多小时。村支书联系了一台拉石头的货车把我们带出了大山。
后来我看素材时发现,荆诚做了一个胜利的手势。我哭了,只有一起经历过生死的人,才能理解这手势的含义。
一个主人公背后的故事
2017年3月,我们拍摄春耕认识了福兰村的贫困户李福华。 老人一家三口都疾病缠身,儿子先天智障,老伴有严重的风湿病,他自己高血压常年服药。他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,家里的房子四面透风。
我们蹲点五个月的时间,去李福华家六七次。在政府扶贫政策的帮助下,他家种了一千多棵芒果树,七百多棵挂果,秋天可以有一万八千的收入,政府补贴三万元,这样今年就能完成他家的危房改造了。
但天不遂人愿,他家芒果遭遇冰雹灾害,损失了一半多。摘芒果那天,他说要找三个人工帮忙,一个人120元,我没让他找,我们摄制组三个人,轮流帮他摘,省了360元的人工费。但我们摘了十筐芒果,只卖了445元钱。老人说,今年的新房看来是盖不起来了,我们连续两季跟拍李福华家,播出了两期节目,就想看到他家的变化。
为什么蹲点跟拍、全年关注?脱贫不是一蹴而就,贫困户脱贫没那么容易。脱贫攻坚攻的就是这样的坚。
第二季第一集“芒果熟了的时候”我写了一段话:“看着老人失落的神情,我很心疼。多希望他家的芒果没有遭遇灾害,多盼望他家的芒果丰收多卖些钱,我想看到他家的新房子盖起来,一家人高兴的搬进新家,看到他们幸福的生活样子。从三月份种芒果树到八月份收芒果,我和老人相处半年的时间,他性格刚毅,勤劳乐观,而他生活的愁苦我能深刻体会得到。”
节目播出后,李福华打来电话。老人说,姑娘,我看到节目了,看了两遍,你说的那句话好像有回音,从北京传过来回到了我心里。说着他哭了,我就劝他,别哭,你家的房子一定能盖起来。
后来我体力透支,晕倒后住院,老爷子不知道怎么就听说了,晚上9点多,他骑着摩托车来医院看我。我就想,山路那么难走,他那么大年纪,不知道走了多长时间,才找到我们住的医院,还带来几个他家菜园子里种的芒果。我说,这是我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,我看到的不是芒果,是一个农民爷爷真诚的心。
临走时,老人怎么都不让摄像拍摄。看着我们关机了,他从裤兜里掏出一百元钱,一定让我收下,我眼泪就流下来了。我们萍水相逢,一个家庭农民贫困的老人,能拿出一百元让我买营养品补身体,这的是多么深的情感。我们的摄像最后把一百元钱还给了老人。他骑着摩托车远去,我泪流不止。
如果有人问我,你扶贫蹲点都看到什么?
我会回答,我看到春天扶贫干部给贫困户李福华家送芒果树苗,我看到贫困户陆云益家用种植火龙果的收入买了一台洗衣机,我看到瑶族村民黄荣色贷款养羊脱了贫,我看到蓝建超家1954年盖的房子63年后他喜迁新居。
如果有人问我,那你感受到什么?
我会告诉他,我感受到,国家的扶贫政策诚心诚意,舍得投入;我感受到,扶贫干部攻坚克难,忠于职守,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;我感受到,脱贫后的百姓灿烂的笑容背后,那满满的获得感;我感受到,国家扶贫的力量,让人民享受到了福祉。
欢迎转发朋友圈
投稿和垂询邮箱:cmchh1@126.com
近期热门文章
4、扶贫之二 | 媒体人必读:这样做,脱贫攻坚报道可以更出彩!
《传媒茶话会》向社会长期征集原创稿件(未公开发表过),稿件写作主题围绕媒体采编、经营、融合、版权等方面进行,一经采用,稿费最低300元,上不封顶。同时欢迎提供选题和线索,一经采用,定当奖励。稿件及选题线索可投邮箱:cmchh1@126.com或后台直接留言。